中国日报7月3日电(记者 程钰)7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一份基于对全球近20万名学者、9.7万篇高质量人工智能论文进行深度分析的重磅报告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与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发布。这份《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清晰描绘了中美两国以合计近六成的全球AI研究人员占比,形成“双强并立”的格局,也揭示了各自在人才规模、结构、效能与生态建设上的比较优势。
此次发布会现场还同时揭晓了五项全球AI榜单,全景式展现了全球AI人才图景。
中国科学院论文数占全球榜首,美国人才储备占领先地位
东壁科技数据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人工智能分论坛上联合发布了这份报告。该报告基于“东壁指数”(Dongbi Index)而分析形成。东壁指数是东壁科技数据于今年1月创新推出的、中国自主构建的全球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它采用“种子期刊引文追溯+引文网络层级结构分级”模型,与欧美主导的评价标准不同。
“这份报告描绘的不仅是数据,也打开了一幅全球AI人才的动态竞争图景。”东壁科技数据创始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在现场解读时强调。该报告基于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dbdata.com),对全球AI研究生态进行系统分析,数据集涵盖近20万名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3847个机构的学者,时间跨度为2015至2024年。
数据显示,全球AI研究人才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和地域集中特征。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合计占全球57.7%,凸显了两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从2015年不足万人到2024年的5.2万人规模,以28.7%的年复合增长率展现出惊人的张力。其中,中国科学院3453人、清华大学2667人、北京大学2123人,这些高校人才构成了中国AI人才第一梯队。另一方面,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分别以992人、633人的规模超越部分实力高校。
美国以6.3万余人的人才数量居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斯坦福大学2385人、麻省理工学院2191人,与谷歌2569人、微软2461人形成高校企业双引擎。
“中国人才规模的增长速度很快,以5.3万人紧追美国的6.3万人”,吴登生对比数据指出,“这不仅是数量上的追赶,也是多维度的靠近。”
从论文数量来看,在机构竞争力层面,中国呈现“国家队引领”的特征。中国科学院以585篇高影响力论文位居全球科研机构榜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进入全球发文量前十。然而,企业端的差距较为明显。美国头部企业人均科研产出效率显著领先,谷歌、微软、Meta三大科技巨头的总发文量为5896篇,是中国TOP3企业腾讯、阿里、华为的1.8倍,这背后是美国基础研究数十年的沉淀,尤其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领域,美国企业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63.3次,较中国企业的55次高出15%。
吴登生还提到关键发现:“美国形成了典型的‘人才旋转门’机制,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与当地企业人才流动率达37%。而中国高校与企业间互通率不足15%,这堵‘隐形墙’亟待打破。”
中美成为AI人才聚集地,中国AI女性人才占比较低
报告揭示的人才性别失衡问题引发关注。东壁科技数据建了一套性别推断系统,报告筛选全球Top20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显示,总样本量为13万余人,男性科学家占比79.9%,女性科学家占比20.1%。其中,中美AI领域女性人才占比差异明显。
“最令人惊讶的差距在这里。”吴登生直言,“中国AI女性人才占比仅9.3%,美国20.1%,这个比例,中国在全球Top20中排名倒数第二,不及美国的一半。”
在中国头部机构中,清华大学女性人才占比7.88%,北京大学9.18%,而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性人才占比达25%-30%。
性别差距在企业端更为突出。中国科技企业AI团队女性仅占6.1%,谷歌、微软则女性占比达18.7%。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加坡以36.6%的女性占比位居首位,澳大利亚28.7%、韩国28.1%紧随其后。报告分析认为,传统文化观念、科研评价体系对女性的隐性偏见,以及高强度研发工作的性别适配性问题,是导致AI人才性别结构失衡的三大主因。
“不过,我们也发现了一处亮点。”吴登生特意提到:“在中国AI领域,信息技术类院校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如四川大学的性别包容性优于传统工程院校,香港大学的国际化特征亦显示制度环境对性别平等的促进作用。说明制度变革能打破传统桎梏。”
活动现场展示了全球AI人才热力图,可以清晰看到“核心-边缘”的结构,在前20大区域中,亚洲地区占据重要比例,包括北京、香港、上海、深圳、新加坡、首尔等,表明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美国的纽约、硅谷地区、波士顿地区等传统创新中心仍保持强大的人才吸引力。欧洲地区以伦敦、苏黎世等为代表,展现了多元化的创新格局。
数据显示,国家层面来看,美国在全球AI人才聚集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谷歌、微软、IBM、Meta和亚马逊超过60%至90%的人才均分布在美国。“但中国正成为新磁极。”吴登生表示,中国成为第二大人才聚集地,不仅吸引了本土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绝大部分人才,美国微软也在中国部署了714名人才,占其总量的29.0%。
全球AI人才榜单发布
基于报告核心数据,本次发布会现场重磅揭晓了五项重要榜单,分别是《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全球人工智能南方国家人才榜TOP 20(不含中国)》、《全球人工智能女性人才榜TOP50》、《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全球人工智能机构榜TOP100》。
通过榜单,可以更加清晰看到中美在全球AI生态建设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科学家正在重构世界智力链条。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Top100人才榜单》来看,其中75人隶属中美机构,中国机构就职的学者占55人,美国机构就职的学者有20人。
吴登生介绍,榜单基于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收录的顶级期刊、重要会议论文等公开高质量数据源统计分析得出,具有公开、透明、可重复、可验证等优点,反映的是近10年来科研活跃的一线学者,可能会遗漏部分早期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后续将增加对早期学者和新兴学者的关注,完善相关数据,更加全面地反应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分布情况。
“这些榜单就像全球AI人才生态的导览图。”吴登生总结认为,中国正站在人才红利释放的关键节点。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必须打破人才结构瓶颈——在保持应用优势的同时,夯实基础研究根基,拆除流动壁垒,构建多元包容的创新生态。“随着全球AI竞争进入‘人才质量决胜期’,中美两国的人才战略调整,将直接影响未来科技格局的走向。”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