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多项船舶海工领域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全产业链迈向科技高地
创始人
2025-07-04 15:41:31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叶波 通讯员 洪瑶 林传颂 於斌

近日,潮新闻记者从舟山市科技局获悉,船舶与海工产业作为舟山传统支柱产业,已构建起涵盖产品设计、修造、船配制造、海员培训的全产业链体系。当地依托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舟山船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等六大创新支撑方向,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在此驱动下,舟山正稳步迈向先进船海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全力加速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进程。

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发力

勾勒绿色低碳发展蓝图

总长104.68米、宽19米,设计航速20公里/小时,可实现从舟山洋山深水港至江苏太仓港全程纯电航行——在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一艘全国首制的全航段换电式江海直达集装箱船正在紧锣密鼓地投入设计建造。

作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从事国内外海事服务船、液货船、客运船、渔业船、公务船、工程船、新能源船等的研发设计。院长陈波介绍,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开展合作,这艘400标准箱江海直达纯电集装箱船采用换电模式箱式纯电池作为动力能源推进,最大可装载404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箱位,包括28个冷藏集装箱及可装载包装危险品。“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低碳集装箱船,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该航线的碳排放量,还依托高效的动力系统大幅提升运输效率,优化物流时效。”陈波表示。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碳排放新规生效,全球航运近年来绿色转型加速,LNG双燃料(以单一燃料液化天然气混合柴油或乙醇混合柴油)等动力船舶市场需求激增。至2024年底,全球双燃料船舶2119艘,约占全球船队总吨位的7.4%,较2018年时的3.2%大幅增长。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中,45%的船舶使用了替代燃料。

在此背景下,舟山船舶产业精准锚定绿色修船与新能源研发“双赛道”,2024 年全力推进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86亿元。超高压水射流除锈机器人、智能喷涂机器人等绿色智能装备相继投入使用,不仅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更降低了能耗与污染。凭借一系列创新实践,舟山绿色修船国际认证试点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绿色修船”金字招牌愈发闪亮,产品在全球低碳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交出亮眼答卷,其设计在建的3艘18500载重吨新能源江海直达散货船备受瞩目。据悉,该船型采用LNG单一燃料作为动力,大幅减少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该船型载货量大、吃水浅、能效低、效率高,建成后将主要投入长江中上游流域到舟山群岛的运营,承担矿砂、煤炭、谷物等大宗货物的江海直达运输业务,助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去年,由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承接改装的950TEU甲醇双燃料支线集装箱船R6339-“ECO UMANDE”顺利交付,系全球首艘完成甲醇双燃料改装的集装箱船。“ECO UMANDE”轮采用MAN Energy Solutions研发的5S50ME甲醇双燃料发动机,使用绿色甲醇为燃料时具备零碳排放能力,项目主要工程包括安装甲醇燃料系统、氮气系统、甲醇设备间舱底水系统、甲醇舱透气及扫舱系统、LFSS仪表空气系统、泡沫系统等7个系统,具有安全、低排放和环保等特点。

运力世界第一的地中海航运公司在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下单订造的10艘11500标准箱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预计将在今年完成交付,将入级挪威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法国必维船级社。该系列集装箱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采用LNG及传统燃油双动力推进基础上又创新前沿的氨燃料“预留”的零碳设计,配备同级最大的C型LNG燃料储罐。与同型船相比可节约5%左右的燃料,能效设计指数较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第三阶段排放基准线再降低40%,碳排放强度评级至2040年仍可维持在健康营运区间内,领跑同业。

11500标准箱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

突破高端船舶修造技术

解锁新兴市场百亿密码

在修造船领域流行着一句话:世界修船看中国,中国修船看舟山,全球五分之一的修造船业务汇聚于舟山。当前船舶工业进入一个新技术大规模植入应用的产业颠覆期,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交通运输设备更新,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这令舟山的修造船码头变得越来越忙。

LNG是推动全球航运业低碳化的重要清洁燃料。通过LNG双燃料改装技术可近乎100%消除硫氧化物排放,理论碳减排率达24%。不仅使得船东改装投资回报期缩至5年,对于修船企业而言项目边贡率(指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也能预计达12%,后续实船改装可节约成本数百万元,形成“技术突破—市场拓展—效益反哺”的良性循环。然而,LNG船修理技术复杂,涉及超低温材料、密性维护等高端工艺,与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并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三颗明珠,国内船厂面临技术壁垒高、市场分散等挑战,技术长期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

针对LNG新能源船舶维修领域的技术难题,舟山市科技部门构建“企业+院校+平台”合作机制,迅速组织起重大共性技术攻关联合体,位于舟山六横岛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作为当地的领军企业,牵头揭榜该项目,依托船舶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集中资源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嫁接转化中船十一所的MarkⅢ型薄膜舱围护系统空间密性检测技术,成功突破以双壁管安装焊接技术、波纹板安装焊接工艺标准等关键难点为代表的LNG船全套修理工艺,打破了国际垄断,为全球LNG船修理行业给出了中国方案。

在焊接精密性检测过程中,需要攻克氨显色密性检测这一技术难点,依托平台引入的中船十一所的专家和技术资源,采用国内领先的识别工艺技术精准定位焊缝缺陷,检测结果直观可靠,可以确保围护系统主屏蔽无漏点,帮助企业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成本高、灵敏度低等问题,检测效率提升逾30%,成本降低约40%。

现在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舟山船舶企业,陆续与国内外各大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在极地科考船、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散货船等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MarkⅢ薄膜型LNG船/双燃料船

教科一体赋能人才培育

扬起数字巨轮千帆万舵

伴随双燃料船舶成为主流技术方向,未来五年内相关船员缺口预计突破20万人,到2030年全球需约45万名双燃料船员,2035年缺口将扩至80万名。如何突破传统培训的场景覆盖、燃料消耗、操作风险等局限,抓住人才这一船舶科技创新、海事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变量?近日,通过验收的“船舶双燃料动力系统关键工艺仿真实训技术研究”项目,为推进船员培训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成为国内首个13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舶动力系统关键工艺仿真实训系统。

该套仿真实训系统是由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舟山船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申博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组建专项团队研发,突破双燃料发动机实时行为模型构建、多模式AR三维注册、视点位置实时追踪、船员实训适任性智能评估等关键技术,形成多项船舶动力系统实训核心功能模块,覆盖系统操控训练全流程,从而提高了操作的交互便捷度及可视化效果。

目前,该系统已在承担大量海员培训的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轮机员培训及轮机专业开展实训应用。记者从学院了解到,教学中,这一培训项目是由4至5名学员组成工作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对应指挥,甲板、机舱、巡视等不同工作岗位,每位学员都可以借助AI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掌握LNG加注与燃气供应等工作流程,关键操作与注意事项等。训练中还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报错、提示与操作评价等,不断修正自己的操作以符合规范要求。

该系统上线3个月后,教学试用人数超300人次,实操时长占比提升30%,尤其在主机操控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显著提升了海员的训练效果。

王雪峰教授表示,目前LNG加装仿真实训已经植入《船舶柴油机》《船舶管理》《船舶动力设备操作》等课程中,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双燃料船仿真实训符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打破了传统的‘书本+参观’教学模式,同学们普遍反馈真实、互动性好。我们计划将这个培训项目从‘低闪点燃料加装专项培训’扩大为所有培训学员的必修内容,因为这是未来船舶技术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王雪峰说。

自主研发海上无人装备

开拓船海产业未来方向

无人船(USV)以遥控或自主方式在水面航行,具有灵活性强、安全性高以及环保节能等优点,在海洋环境监测、海事搜救、渔政监察、海洋渔业养殖与捕捞等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用途。相比无人机领域,国内无人船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且研发机构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产品化、工程应用方面相对较弱,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数量有限,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该行业已由遥控船舶转向自主式无人船阶段,且出现了具备自主驾控能力的无人船产业化产品。但在适用场景方面,当前我国无人船艇企业大多集中在内河级无人艇制造,船艇体量较小,仅能适用于内河等相对稳定、简单的环境,而更高级别的海工级,研发制备难度较大,国内大部分无人船制造企业尚未突破技术壁垒。

近年来,舟山市以其较为坚实的船舶工业基础,积极布局无人船相关领域,努力引进智力载体,并为相关的研发机构提供驻泊码头、海试海域等方面的支持,助力开展智能动力电力、自主航行与智能控制、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研究,力争打造集研发、生产、试验于一体的海上无人船产业基地,推动海洋装备产业迈向未来。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舟山船舶工程研究中心,是中船十一所与舟山市共建的综合性研发机构,承担全市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智能海洋装备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高端技术人才培训等工作。国内取得船级社认证的首艘专为风电场研制、用于风电场巡逻、巡检、警示、取证的远程无人控制高速二类无人艇的诞生于此。

这艘名为“海宇巡01”的海上风电无人艇,由船载航控、航行避障、数据通信、船载感知、手持式遥控和地面基站遥控指挥等数字化的系统组成,借助于卫星通信、传感设备、感知模块、数据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无人艇自主接收执行地面控制基站和智能遥控器的指令自动驾驶,立体感知周围环境态势信息、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数据信息、无人船实时状态信息,并能通过相关的路径规划算法和人工势场法,计算出路径、方向、速度,给出避障决策,从而自主执行距岸基200海里内的风电场全天候值班巡逻、巡检、取证、警告等任务。通过数字化无人智能装备的研制和应用,实现了高海况下沿海风电场远程无人化实时有效监管。项目研发团队负责人郭永升介绍:“以前风大浪高又远的地方,人不好去管,现在完全可以用无人艇替代,其智能化水平和任务执行能力,使海上风电场更安全、更高效!”未来无人艇必将驱动海洋经济革新,在环保及商业领域重塑作业模式,成为智慧海洋的核心装备。

(由受访者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惠亚科技申请地板自动化加工设备... 金融界2025年7月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惠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地板自动...
印度卫星发射失败,为何仍坚信“... 在黎明初破的斯里哈里科塔,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迎来了其第101次火箭发射的关键时刻,时间是凌...
15位长的电话号码,要来了! 近日,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同时规范中间号业务、强化码号资源管理、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非应邀商业营销...
星空相册|年度“最小太阳”登场... 当日,年度“最小太阳”登场。4时,地球过远日点,这是一年中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刻,此时,太阳视直径为...
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网联车辆电磁... 新京报讯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道路车辆 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 V2X辐射抗...
易联众联合打造的解决方案入围国... 6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相关单位主办的“202...
方太取得水泵专利,实现水泵的主... 金融界2025年7月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水泵”的专利...
原创 深...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生殖隔离这一神奇的生物现象。 从专业角度来讲,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原因,使亲...
新西兰多地安装新型测速摄像头,... 车主们注意了:新西兰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准备启用一种新的测速方式,以监控违规高发路段的超速问题。 新西...
京东物流智狼机器人进入全国规模...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据京东物流官方公众号,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狼货到人系统,在成功应对京东...
余承东成功了三次 不服不行啊 文 / 王永智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华为有个狠人,叫余承东。 这个男人有个特点:别人不...
技术应用 | 邮储银行大数据测... 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软件研发中心 闫宝旺 黄静 王莉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国家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已达...
给大热的智能体做体检:关键「安... 作 者丨肖潇、王俊、章驰、陈勇杰 编 辑丨王俊 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这是AI发展路径上...
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续航破10... 2025年初,梅赛德斯-奔驰启动全固态电池实车路测,测试车搭载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飙升至450瓦时/千...
SRv6核心标准RFC9800... 近日,国际互联网标准化领域的重大进展传来,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正式发布了新一代互联网基础协议...
太空链科技全球首家AI智能体终... 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技术概念加速走向真实场景,打通终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共同课...
红米K80至尊版兄弟机?小米1... 【CNMO科技消息】在小米15、小米15 Pro、小米15S Pro和小米15 Ultra发布后,小...
舟山多项船舶海工领域关键技术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叶波 通讯员 洪瑶 林传颂 於斌 近日,潮新闻记者从舟山市科技局获悉,船舶与...
Steam错误代码105解决方... Steam,这一全球游戏玩家的首选平台,以其丰富的游戏资源和活跃的社区著称,然而,用户却经常面临错误...
美解除对华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限制... 01 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25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