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一天,深圳市民王女士在手机上下单了一份海鲜,15分钟后,一架顺丰无人机就将包裹精准投送到小区的取货点——这个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在深圳已成为常态。
图源:IC photo
如今,深圳用250条无人机航线、77.6万架次载货飞行,在城市上空开辟出一片“新蓝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深圳的低空经济不仅是“黑科技”的展示,更是破解城市拥堵、激活产业创新的“未来方案”。
政策先行一步:
从试点到立法的低空突破
深圳的低空经济能领跑全国,政策创新是关键。2023年,中国民航局批复深圳创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2024年,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空域划设、飞行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等核心问题——这意味着,深圳的无人机飞行不再是监管盲区,而是有章可循的有序创新。
空管部门为无人机划定“城市飞行试点区”,企业可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实现精准管控;2024年新增的373个低空起降设施,让无人机在社区、园区、港口等场景实现随取随用。正如深圳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限制飞行’,而是‘规范飞行’,让低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让深圳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的‘试验田’。”
物流配送:
77.6万架次背后的“最后一公里”革命
2024年,深圳无人机载货飞行达77.6万架次,同比增长27%——这个数字背后,是 “空中快递” 正在改变市民生活。在盐田港,无人机为码头工人配送零件,比地面运输快3倍;在大鹏新区的偏远社区,无人机将药品、生活物资从镇上送到村里,解决了“山路难行”的痛点;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顺丰的“无人机配送站”每天处理近千单包裹,3公里范围内实现“15分钟达”。
图源:IC photo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机+跨境”的新探索。深港在低空领域的联手尤其令人期待,无人机载货跨境有望今年在深港突破性地进行试飞。在2024年,深圳就试点“无人机跨境配送至香港”,在特定区域实现“30分钟送达”,为生鲜、药品等时效性强的货物提供了新选择。有测算显示,无人机配送的成本仅为传统快递的1/3,效率却提升5倍以上,成为破解“城市最后一公里” 难题的“最优解”。
最新消息,香港于2025年正式启动“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设立安全可控的试验场,从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检查到应急救援等多场景开展试点。深港通过“监管沙盒”项目开展跨境低空物流试点,不仅加快了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验证,而且其标准化运营流程与监管框架,将为全国低空产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制度模板。
低空文旅+应急:
直升机飞出 “立体城市” 新场景
低空经济的应用不止于物流。2024年,深圳直升机载人飞行超2.8万架次,其中 “低空旅游” 成为新热点。从蛇口邮轮母港起飞的直升机,带游客俯瞰港珠澳大桥、深圳湾总部基地,40分钟的航程让 “空中看深圳” 成为网红体验,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在应急领域,低空飞行器的作用更不可替代。2024年台风期间,无人机为被困村庄投放物资,直升机转运伤员,形成“空中救援通道”;在森林防火中,无人机巡逻可覆盖地面难以到达的山区,预警效率提升80%。正如深圳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所说:“低空飞行器让我们有了‘上帝视角’,城市应急响应更精准、更快速。”
图源:深圳特区报
从无人机配送的“15分钟达”到直升机旅游的空中观景,从政策创新的先行一步 到应用场景的多点开花,深圳的低空经济正在书写“立体交通”的新篇章。它不仅是交通方式的补充,更是城市空间的延伸,为深圳在“双区驱动”中开辟出一片充满想象的 “新蓝海”。
当更多无人机、飞行汽车穿梭在城市上空,深圳或许会成为全球首个“低空交通成熟之城”—— 这不仅是深圳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又一次诠释,更可能为全球超大城市破解“空间瓶颈”提供“中国方案”。未来已来,而深圳,始终站在潮头。
来源:深圳新闻网
记者:韩翔
编辑:陈桥魁、薛锦瑜、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