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科技快讯】9 月 17 日,华为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了题为《智能世界 2035》的前瞻性报告。该报告系统性地提出了未来十年内值得关注的十大关键技术趋势,为行业描绘出一幅面向 2035 年的智能世界发展蓝图。一起来看一下。
趋势一:走向物理世界是 AGI 形成的必由之路
走向物理世界是 AGI 形成的关键路径,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能让智能体像人类一样用身体感知世界,在互动学习中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复杂任务。未来重点是通过数据驱动的经验引擎、思想规则驱动的理念引擎以及行动引擎,三者协同支撑高保真世界模型,为 AGI 的实现筑牢根基。
趋势二:从执行工具到决策伙伴,AI智能体驱动产业革命
未来十年,人类与智能体的关系,将从“人机分工”走向“人机共生”,群体智能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智能体不只是新型生产力工具,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伙伴,驱动各个产业发生范式革命。并且只有把智能体演进路径与科技向善价值深度融合,人类才能真正把握住智能世界的主动权。
趋势三:人机协同编程,重塑软件未来
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推高软件规模,人因问题引发软件工程复杂性,成为人机协同编程的关键驱动力。软件形态将从以程序为主,演进为程序、神经网络模型与 Agent 多范式并存。人机协同编程,将推动软件开发模式在入口、角色、流程、架构、安全、质量、生态、平台、工具、组织及协作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趋势四:AI 于镜像世界中升维,新交互打开沉浸体验
随着 AI、空间计算、XR 等技术的演进,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正逐步消融,虚实融合正在成为新一代信息社会的基础体验范式。这一趋势不仅会改变人类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还将深刻重构生产生活的底层逻辑。随之而来的是,智能终端的定位也将被重新定义,从 “信息的承载器”,演变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互通的“桥梁”,成为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交融的入口,推动人类迈入一个全新的感知与交互时代。
趋势五:移动互联生态从 App 走向多 Agent 协同
随着 AI Agent 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演变为智能体或元服务相互连接,突破单一智能体边界,完成复杂的任务,形成多智能体协同的新生态。人机交互范式将走向 SMUI 空间多模态交互,端到端任务执行成功率将成为用户体验最核心指标,也将诞生新的移动互联商业模式。
趋势六:具身智能跨越鸿沟,形成多个万亿产业
具身智能是 AI 走向物理世界的关键体现,它融合了 AI 技术、感知算法、计算存储、通信网络、三电等多领域技术的综合产物,它让 AI 首次拥有了“实体身躯”与“实时互动能力”,摆脱了纯软件形态的局限。这种“有身体”的智能形态,不仅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自主完成抓取、移动、操作等复杂任务,更能通过与环境的动态反馈持续优化决策,成为连接人工智能技术与现实应用场景的核心桥梁,也是推动人工智能(AI)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跨越的关键一步。
趋势七:突破冯·诺依曼架构,新型算力满足海量的算力需求
为解决算力增长过程中能效与成本的挑战,计算技术演进路径将从摩尔定律的延伸曲线,逐步脱离冯・诺依曼架构的束缚,最终催生新型计算范式的全面兴起。这一变革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将在材料器件、工程工艺、计算架构、计算范式四大核心层面,协同实现颠覆性创新,重塑 “后摩尔时代” 的算力生态。
趋势八:数据即智能,Agentic AI 驱动存储范式改变
数据的价值不再仅源于其规模或存储形态,而是通过动态激活、场景化供给与语义化存储得以全面释放。届时,数据不仅承载记忆,更将成为推动文明跃迁的“新燃料”。存储不再只是“数据仓库”,而将进化为“智能发动机”,与算力和算法一道,共同推动人类迈向智能社会的新纪元。
趋势九:从移动互联网跃迁至智能体互联网,搭建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智能交互桥梁
未来十年通信网络的连接对象将从 90 亿人扩展到 9000 亿智能体,其价值将从服务于“人与人沟通”向构建“智能体互联”的下一代网络发展。为了满足“十年百倍”的通信增长需求,无线、光和数据通信产业将围绕智能、超宽和绿色进行系统工程创新。
趋势十:Token 管理能源网络,让智能成为能源的神经系统
未来的能源网络中 Token 将成为能量管理的基本元素,AI4Energy 技术使得未来每一焦耳的能量将可以被 Token 来定义并赋予可编程的人类意志,从而实现能源网络中每一个基本单元的“感知+决策+行动”的能力,完成能量载体的革命性变革,基于 Token 管理的能源网络将是未来能源网络的重要技术趋势,将与通信技术(能源神经网络)、物联网 IOT 技术(能源神经末梢感受器),能源区块链技术(能源记忆系统)等一起构建起完整的能源神经系统。
此次提出的趋势涵盖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不仅涉及通信、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演进,也包含智慧能源、数字健康、智能制造等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向。报告旨在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战略参考,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与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