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雯斐
引力波,时空弯曲中的涟漪,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
在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的存在百年之后,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首次探测到了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三位科学家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5年9月20日,巴里·巴里什带着这一伟大科学成就,来到南京江北新区,与青年科学家分享“认识宇宙的新窗口”。
上周末,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在江北新区如约启幕,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海内外院士,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以及一众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知名企业代表相聚长江之滨,分享全球顶尖技术最新动态、发布产业科技重磅首创成果,推动多项合作与项目落地。
青年,世界科学的未来。青春的新区,迎来新区的青年,创新时空的“引力波”持续激荡。
期待走遍新区,有意落地新区
“这里有我们的技术可以落地的场景,也有潜在的合作机会,非常希望未来有项目可以在这里扎根。”中科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邓文浩告诉记者,在短暂的时间内,已经感受到江北新区洋溢的活力和浓厚的年轻氛围。
这位进入福布斯U30榜单(30岁以下在中国内地活跃的青年创新人才)的年轻人,对这片热土充满期待,“这里开放包容的气质显著,通过此次活动,我了解到这里竟然有那么多科创平台、创新创业机会提供给青年人施展才华。”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类脑智能创新中心……近年来,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江北新区火热建设。当中更是产生了诸多科技创新成果,还有不少已实现了“从研到产”的转化。
例如,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集成电路EDA国家级创新中心,中心面向先进工艺下DTCO(设计与工艺协同优化)的需求,打造国内首个智能化标准单元自动建库工具iCell,实现标准单元的自动生成和快速统计建库,效率提升10倍以上,为高端芯片设计提供了核心工具支撑。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于2024年9月启动建设,并于同年12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中心挂牌运营以来,已对接全国79家高校、落地项目50多个、筛选后入库项目1400余个。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转移转化体系。”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副主任吴昊介绍,中心重点聚焦原创新药、精准医疗与产品创新创制、高端医学装备研发与转化三大方向,建设十大平台,推出84亿元规模的基金支持计划,支持全国高校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论坛现场,7个新项目签约落地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当中包括复旦大学血小板减少症创新药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细胞因子前药技术平台项目、南京大学外泌体治疗胰腺炎项目、武汉大学广谱疫苗(技术)项目等,这些项目均走在生命健康领域前沿,前景广阔。
参与启动“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南京活动的李鹤,同样感慨万分。
作为本届论坛的重磅环节之一,12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他们中有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等诺奖科学家,还有一众海内外权威院士专家、青年科学家带来最前沿的成果分享和行业思考。
“这是一次科研和青春‘碰撞’的盛会,听了诺奖得主、院士专家等国际一流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切感受到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巨大潜力。”34岁的李鹤是东南大学电子学院电路与系统系主任、教授、博导,从事集成电路设计、量子计算相关的研究。现场发布的产业科技首创成果、签约的科研项目、发布的最新政策,让这位年轻的学者心潮澎湃。“我在这里清晰地看到了产学研融合的路径,期待未来可以在这里有所作为。”李鹤说。
一批“首创”,擎起产业科技新高地
全球首创大量熔点减半的原子级金属粉体制备方法,全球首个且唯一获得NMPA、FDA、CE认证的肿瘤NGS大Panel检测产品,全球首款全人源BCMA CAR-T的细胞治疗1类新药,全国首套8inch分子束外延设备……
2025年度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十大首创成果的公布,将论坛推向高潮。一众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擎起了这座开放创新之城的“新高度”。
本月,世和基因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世和一号(GENESEEQPRIME)泛实体瘤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试剂盒,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至此,世和一号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NMPA(中国)、FDA(美国)、CE(欧盟)三重认证的肿瘤NGS大Panel检测产品,这也标志着南京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测序大Panel体外诊断(IVD)试剂首次成功打入国际核心市场。
驯鹿生物的全球首款全人源靶向BCMA的CAR-T细胞治疗1类新药产品福可苏,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和全流程生产的CAR-T,填补了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三线以上治疗的用药空白。“南京产”细胞药,正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南智光电由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南京江北新区共同创建,是国内首家提供8英寸薄膜铌酸锂流片服务的企业。其率先发布的光子芯片工艺设计包(PDK),引领量产流片的行业标准,填补大尺寸标准化工程体系空白,加速光子芯片技术向产业端推进。
费勉仪器自研的全国首套8inch分子束外延设备,突破了大容量阀式裂解源、多温区衬底加热台等核心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化合物半导体分子束外延量产设备的空白。
近年来,江北新区构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2”为高端高铁、绿色石化两大传统产业,“4”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兴数字、智慧交通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N”为合成生物、类脑智能、器官芯片、基因与细胞治疗、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这座现代产业大厦正加速向上“生长”: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位居全国化工园区第二,南京生物医药谷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八,江北新区基因与细胞技术被列为全省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新区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5家,瞪羚和独角兽企业122家。
过往十年,江北新区全域地区生产总值从2700亿元跃升至超4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800亿元,综合实力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居第7位。
这场论坛为新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会上,35个项目签约落地新区,涵盖仿生人体生命支持及测控装置重大基础设施、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二期等重大合作项目,以及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等创新平台进驻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项目。
满满诚意,向全球青年发出邀约
在江北新区,青春与创新交织成动人图景。
研创园里有支“偶像团队”,南智光电的“TF Youth”。“TF”,取自thin-film(薄膜)。这支团队的成员多为“95后”“00后”,毕业于南大、南航、南理工等高校。他们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光子芯片领域,希望实现新技术、新突破。
生物医药谷高端人才密集,博士浓度极高。药谷旁的龙山社区,“新江北人”占比八成以上,大多为知识型人才,社区党员里硕士以上占比超20%。这里的社区活动常由志愿者担纲,“高科技”项目数不胜数。
智能制造产业园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旁,“00后”王诚勋和合伙人将自己的南京视研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落在了中国气象谷&BEEPLUS青创湾。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经营着这家稳步成长的初创企业,称“在这里创业很自在”。
这就是青年,这就是新区青年,只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他们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青年人才需要什么?需要底气,需要平台,需要希望。
论坛现场,江北新区发布“青春发展、才聚新区”20条政策,拿出“真金白银”、亮出“最大诚意”,支持各类人才汇聚江北新区,投身创新创业。
“20条”中有一显著特点是,以重大科创平台汇聚人才,推动顶尖人才领衔科创攻坚。如“支持重大科创平台聚合人才”一条,提出支持重大科创平台设立特聘、兼职等岗位,对特岗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项目支持;提出大力实施“双聘制”,支持高层次创新人才在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兼职兼薪,给予“双聘制”科研人员所在新型研发机构每人每年10万元支持资金,连续支持3年。
“20条”还从项目支持、概念验证、空间保障和金融支持4个方面入手,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确保人才“创有所成”;聚焦人才“急难愁盼”,提出“管家式”服务、权益保障、安居保障、医教保障的精准化保障措施,全力营造优质、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
作为南京新主城,江北新区瞄准“现代、国际、精致、活力、生态”打造城市气度,创造青年创新创业的理想空间。
背靠老山,环抱长江,江北新区坐拥山水辉映、蓝绿交织的天然生态本底。当“十里江山新潮街”与“十里南京新滨江”在此碰撞,一个崭新的城市空间概念从山水之间应运而生。
在江北新区核心区域,定山大街与长江岸线形成的T字形交叉,经过测算,两段的长度恰好都在十里左右。东西延伸,串联老山与长江的定山大街将打造“十里江山新潮街”,形成江山联动、慢行友好、青春时尚的城市界面。而沿长江岸线铺开的“十里南京新滨江”,将呈现江城互动、建筑时尚、活力生态的城市界面。
“十里江山新潮街”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中。根据规划,这条“潮街”创新性地提出CBD(中央商务区)与CTD(中央科创区)“双中心”一体融合布局,混合多元形态,塑造高品质、有活力的城市新中心。
论坛虽落幕,但更多青年才俊走进新区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更多的首创与突破正在这片热土悄然孕育——青年创新之力,终将汇流成海,推动时代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