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长时储能”赋能电力系统,如何提升城市能源韧性?
创始人
2025-09-22 10:41:46
0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长时储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既推动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也对电网的安全性与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9月19日,在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IDEE 2025)期间,由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特迅”)、香港理工大学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简称“中国建研院防火研究所”)联合主办的“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与城市韧性提升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与会专家指出,全钒液流电池凭借长寿命、高安全性和容量无衰减等优势,正在成为城市侧储能的理想路径。结合AI、大数据与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这一“电库”方案有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提速,为城市能源韧性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破解长时储能瓶颈,全钒液流电池加速城市侧应用

全球能源转型正进入深水区。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电网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显著增强。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占全球40%以上,但若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仍需部署高达46太瓦时的储能容量,长时储能缺口依然巨大。

电力系统的问题在于峰谷差巨大。现有电网如同“为洪峰修建的宽阔河道”,全年大部分时间超过一半的输电能力处于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投资低效。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这一潜力,电网的扩建和运行成本将持续攀升。如何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背景下,建设一个既安全又经济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球能源界的核心议题。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储能市场的主流技术,在短周期场景下应用广泛,但在长时储能方面却存在明显短板:循环寿命普遍在2000次左右,2至3年后性能显著衰减,长期深度充放电加速老化,且存在热失控安全风险。若在电网大规模应用,这些问题都会被放大。而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循环寿命超过2万次、寿命超过20年、水基电解液本征安全、容量无衰减和功率容量独立配置等特性,被视为长时储能的理想技术路线。

IEEE电力与能源分会候任主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主任钟志勇在论坛上强调,城市用户侧长时储能是盘活闲置电网资产、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关键。他带领的团队提出“城市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输电网协同规划”方案,并以包含五省市的输电网络为例开展仿真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能显著减少新建输电线路需求,即便计入储能投资,总成本仍下降17%;同时,有效消除了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停电风险,并使弃风弃光成本降低近40%。

钟志勇表示,与单纯扩建输电通道相比,在城市用户侧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建设,可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的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性。这种做法不仅能满足峰值负荷需求,还能在低谷时存储清洁能源,提升整体利用效率。他认为,相比花费巨额资金建设只在几个小时高峰时段发挥作用的超大型电网,更应探索建设能够长时间调节的城市“电库”。这一思路既能平衡经济性与安全性,也更符合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逻辑。

从长远看,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将推动城市能源系统从“被动承载”向“主动调节”转变,使电网具备自适应能力。它不仅为“源随荷动、荷随源移”的动态平衡提供了可能,也为建设具备高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AI赋能到规模落地,全钒液流电池提升城市能源韧性

如果说技术性能解决了“能不能用”的问题,那么智能化与产业化则决定了“用得好不好”。在论坛上,多位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探讨了AI如何加速其规模化落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安布里什·钱德拉、中国建研院防火研究所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汪茂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技术总监陈晰、墨尔本大学教授皮耶尔路易吉·曼卡雷拉等嘉宾,分别从微电网构建、储能安全、人工智能调度以及虚拟电厂应用等方面展开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全钒液流电池在循环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的优势,使其成为支撑城市能源韧性的重要基石。

其中,汪茂海团队与奥特迅、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动力电池运行安全诊断系统”备受关注。该系统基于奥特迅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十年真实运营数据打造,可实现“边充边检”。仅需10分钟充电数据,便能实现超过96%的故障检测准确率。目前,该系统已在奥特迅充电网率先试点,有望为行业安全标准制定提供实证样本。

与此同时,钟志勇团队与奥特迅正在探索利用AI优化全钒液流电池运行。他们将深度学习、专家知识与数字孪生相结合,使储能系统能够实时感知状态,并对能量调度、电解液流量和电堆温度进行智能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效率和可靠性。这意味着,全钒液流电池正逐步从“硬件储能”走向“智能储能”,成为电网智慧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圆桌讨论中,“如果未来城市有一个‘电库’,能提前储存5%-10%年用电量,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成为焦点议题。专家们认为,这样的“电库”不仅能显著缓解峰值压力,还能减少停电风险,并通过减少可再生能源弃用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特性,使其成为实现这一构想的理想工具。

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奥特迅柔性充电网与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AI、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充电与储能基础设施体系有望进入“高效、安全、集约”的新阶段。正如论坛专家总结的那样,储能的价值不仅在于“存电”,更在于通过AI的加持,实现对能源系统的智慧管理,从而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韧性支撑。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成立,将... 上海围绕量子计算加快部署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量子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布局。 9月21日下午,由...
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召开专题会议...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购销行为,筑牢廉洁从业线,9月18日下午,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召开“严格落实执行医...
雷军年度演讲定档9月25日:聊... 【太平洋科技快讯】9 月 22 日消息,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今日正式宣布,其第 6 次年度...
邵阳“机器考官”赋能招投标 “...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曾珍 通讯员 雷雨 邵阳报道 7月14日上午9点,82家来自不同地市的投标单位,不足...
一年涨15倍,估值390亿,F... 文 | 机器最前线 9月16日,美国人形机器人新锐企业Figure宣布完成超10亿美元的C轮融资,...
青海省科技馆推出“科技奇妙夜 ... 互动游戏。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摄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9月20日,结合中国科技馆“科学之夜”...
原创 苹... 苹果今天凌晨发布了iOS26正式版系统更新,官方表示带来了大量的优化和修复了已知bug漏洞,建议用户...
无人机已累计吊运超2000吨!...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9月19日清晨,在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蚂蟥村,玉米地上,一袋袋金黄的玉米“整装...
“AI+长时储能”赋能电力系统...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长时储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
赛事引领、课程创新、实践赋能—... 新华社石家庄9月21日电(记者邹尚伯、岳文婷)“老师,要是机器人在复杂环境里迷路了,该怎么通过程序让...
全域感知、智能研判、精准调度,... 当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城市安全如何保障?当基础设施日益老化,运维管理如何更智能?今天上午,隧道股份城...
“碰撞”青年,激荡创新时空“引... □ 本报记者 许雯斐 引力波,时空弯曲中的涟漪,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 在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的存...
武汉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13→... 据微信公众号“武汉发布”消息,9月17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召开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
科研人员开发可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据新华社电 (记者张建松)在癌症的免疫治疗中,如何精准识别癌细胞?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抖音电商,再动真格 80 后三孩妈妈张丽华,从第一次介绍农产品时频频卡壳,成长为拥有 200 万粉丝的 “乡村推广大使”...
突破技术瓶颈:哈工程水下机器人... 感谢IT之家网友 的线索投递! 9 月 22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昨日消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工程...
华为宣布,正式启动!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HUAWEI CONNECT 2025)上,华为宣布HarmonyOS 5...
陕籍院士王中林“双榜第一” 9月19日,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科...
姚期智:“AI+量子”将极大拓... 100岁的量子与75岁的人工智能,正联手开启量子智能新时代。 9月21日,在以“AI量子:量子智能”...
灞桥公安组织青年民警参加叶培建... 阳光讯(记者 梁萌 文/图)应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邀请,9月18日上午,公安灞桥分局组织“灞柳青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