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欧阳易佳
重庆涪陵,长江之畔。阳光洒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观测廊道上,透过玻璃窗,江底唐代石鱼的轮廓清晰可见。来自埃及本哈大学的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俯身贴近观测窗,忍不住赞叹,“这简直是千年前的‘智慧水文站’。”
“石鱼出水兆丰年。”讲解员手中的激光笔指向江底题刻,“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长江水位变化,总结出了这样的生活智慧。”这句话,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在长江畔回响。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保护有了“硬支撑”
“过去,水文化遗产点多线长面广,家底不清是首要难题。”水利部长江委办公室宣传信息处处长佘焰高说,“如今,技术赋能解决了大问题。”
据了解,水利部长江委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推进全国重要水利遗产调查工作,已调查汇总水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约8000条,一个庞大的“数字家底”正在构建。重庆完成了全域调查,2139项水文化资源得以“验明正身”;上海发布了详尽的《上海水文化名录》;云南则率先公布了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摸清家底,让系统性保护成为可能。
单打独斗不行,攥指成拳才能汇聚合力。2022年,由水利部长江委牵头,59家单位携手成立了“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平台应运而生。在基层,创新的力量同样动人。上海嘉定区与江苏昆山、太仓创新推出“联合河长”,共管共治边界河道;松江区的“河道天使”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为水畔的亮丽风景线;企业河长、学校河长等“民间河长”模式在徐汇、闵行等地生根发芽……保护母亲河,正从行业职责演变为一场广泛的社会参与。
文化内涵有了“新解读”
长江水文化的传承,既需要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文关怀。川江号子,这种曾经几乎消失的长江上的“劳动之歌”,如今走上了国际舞台。
61岁的川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回忆起在德国参加第八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比赛的经历,“当‘太阳出来照山坡哟’的号子响起,评委和观众一直为我们打着拍子,现场沸腾了。”那次比赛,他们获得了金奖。
“不管是三分创新还是七分原汁原味,那个七分必须是川江号子的魂。”曹光裕说道。
“保护不是束之高阁,关键在于挖掘价值、传承利用。”佘焰高介绍,“近年来,我们开展长江水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都江堰、灵渠等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并做好研究成果活化利用。围绕建构河流伦理,水利部长江委组织有关期刊开展理论架构、实践探索等专题研究,推出了《河流伦理的长江实践与探索》等20余篇研究成果,为建构河流伦理提供了长江经验。重庆、湖北、江西等省市围绕推进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系统研究。云南省开展元阳哈尼梯田科学灌排体系研究和石龙坝水电站科技内涵研究,湖南省联合省考古院、湖南大学启动了《城头山-鸡叫城》水利工程研究,创新研究成果持续涌现。”
传承,更需要润物无声的水情教育。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三峡移民纪念馆,利用VR等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在湖北,深挖“红色水文化”,将荆江分洪工程等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令人动容的,是精神的传承。“最美奋斗者”郑守仁院士毕生驻守三峡工地,“时代楷模”余元君将生命献给洞庭湖安澜大业……他们的故事通过巡回宣讲,将治水精神薪火相传。
文化弘扬有了“潮表达”
如何让千年水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各地的答案是——用最潮的方式讲最古老的故事。
在湖北,两届“长江文化艺术季”以长江为天然舞台,融合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将荆楚大地的水文化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四川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古礼与今韵交融,持续擦亮着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青海的三江源文化艺术节、传统祭湖仪式,则唤起人们对“中华水塔”的生态敬畏;上海的苏州河上,龙舟竞渡、帆船摇曳,现代都市的活力与河道历史文化相映成趣……
佘焰高介绍,弘扬文化,离不开精品力作的传播。《新三峡》《大江北望》等纪录片带来视觉震撼,《长江文化史》等图书沉淀文化厚度。“更可喜的是,水文化搭上了数字技术的快车。通过‘云上水景’等平台,公众足不出户便可VR漫游千里水景,水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飞入寻常百姓家。”
业内专家认为,长江水文化保护正在经历从“单一保护”到“系统传承”的转变。从分散的“点状保护”迈向系统治理,构建起跨区域联动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功能活化、话语转化和情感联结,让古代治水智慧焕发现代生命力。(实习生刘艺璇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