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体积小、灵活性高、操作简便,在为物流配送、地理测绘等领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无人机系统在“硬件-通信-控制-管理”全链条中的均存在安全威胁。以民用无人机为例,其可能同时面临通信层被监听WiFi信号造成隐私泄露、遭GPS欺骗导致航线偏移的威胁。应对这些威胁需要技术(如加密、抗干扰)、法律(如禁飞区监管)和操作流程(如实时监控)的多维度协作。
清晰梳理无人机威胁模型和攻击场景,一方面能助力无人机研发者在设计阶段就融入安全防护机制(如强化通信加密、优化飞控算法抗干扰能力 );另一方面,也让无人机使用者(企业、军方、个人)清楚风险点,便于制定使用规范、应急处置预案(如遭遇信号干扰时的手动接管流程 ),从而提升整个无人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因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一、无人机威胁模型
最后还需要判断不同威胁发生后,对无人机系统、周边环境及相关利益方的危害程度。小到无人机任务失败,大到引发安全事故、泄露敏感信息、被用于恶意目的(劫持无人机实施恐怖袭击)等。
二、无人机攻击技术及范围层面趋势
技术上,攻击手段更复杂隐蔽,恶意软件和漏洞利用技术不断升级,还会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漏洞。范围上,从关键环节向全链条渗透,涉及更多行业,且跨国攻击加剧,给国际安全带来威胁。
攻击手段复杂化、隐蔽化。随着技术发展,黑客组织可能运用更复杂的技术手段实施供应链攻击。会不断升级恶意软件,使其具备更强的隐蔽性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被检测和清除。在针对无人机供应链的攻击中,可能采用新型的漏洞利用技术,利用未被发现的软件或硬件漏洞,在合法软件中隐藏恶意代码,长期潜伏后再发动攻击,让防御者防不胜防。
利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漏洞。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会成为新的攻击目标。黑客可能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缺陷,干扰无人机的自主决策系统,使其偏离预定航线或执行错误指令。物联网设备的广泛连接增加了攻击面,黑客可通过入侵与无人机相关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传感器、基站等,渗透到无人机供应链,获取敏感信息或控制无人机。
从关键环节向全链条渗透。以往攻击可能集中在供应链的某些关键环节,如软件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未来,攻击者为追求更大破坏效果,会试图渗透整个无人机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到销售、售后维护等各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这将对整个行业生态造成更广泛和严重的影响。
跨行业攻击增多。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与多个行业深度融合,使得供应链攻击不再局限于无人机行业本身。攻击可能从无人机供应链扩散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如能源、交通、金融等。通过攻击无人机供应链中的能源供应环节,影响无人机的正常运行,进而对依赖无人机进行能源巡检的能源行业造成连锁反应。
跨国攻击加剧。无人机产业全球化程度高,供应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为跨国攻击提供了便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标准、监管力度存在差异,黑客组织可能利用这些差异,选择安全防护薄弱的地区发动攻击,然后借此渗透到全球供应链中。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可能促使一些组织或国家利用供应链攻击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手段,加剧跨国攻击的风险。
三、防御与应对层面的挑战
针对无人机攻击进行防御时,存在安全标准不统一、供应链透明度低、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安全标准与监管差异。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无人机供应链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各不相同。这使得企业在遵循安全规范时面临困难,难以建立全面有效的防御机制。一些国家对无人机零部件的安全认证标准不明确,企业在采购时难以判断其安全性,增加了供应链被攻击的风险。
供应链透明度问题。无人机供应链复杂,涉及众多供应商和环节,企业往往难以完全掌握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这导致在发现攻击时,难以快速溯源,确定攻击源头和影响范围。一个零部件可能经过多个中间供应商,当该零部件被植入恶意代码时,很难追踪到最初的篡改环节,延误了应对攻击的最佳时机。
应急响应能力不足。面对日益复杂和频繁的供应链攻击,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在遭受攻击后,可能缺乏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无法及时恢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在无人机供应链遭受攻击导致生产中断时,无法迅速调整生产计划或寻找替代供应商,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