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会“飞”的足球精准穿越球门,当炫律彩虹电声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奏响青春旋律,顺义区少年之家的精彩日常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涵盖科技与艺术的47个特色项目,为孩子们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让创新的种子在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也让顺义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愈发鲜活。
学员们正在备战。
“快回防!”“我来补位!”“你到左边悬停!”正值暑假,走进顺义区少年之家的培训教室,几名学员正在备战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来自顺义三中的穆炳滔、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的陈浩博、东直门中学的王梓伊是“少年之家一队”的队员。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浩博、王梓伊、穆炳滔。
今年5月,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办的2025“冰丝带”无人机飞行大赛暨首届低空竞速联盟无人机冠军赛中,陈浩博、王梓伊、穆炳滔3人在无人机足球3对3项目中夺冠。“孩子们接触无人机飞行还不足1年,从障碍竞速转项到无人机足球也就5个月。”教练韩硕欣慰地说。
无人机足球的比赛场地通常设置在长8米、宽4米、高4米的封闭空间内,在距离两条底线1米远、3米高处各设一个直径40厘米的圆形“球门”,每队由3名选手各操纵1架直径为20厘米的球状无人机,可以互相配合、碰撞拦截,无人机穿越对方球门次数多的一方获胜。
穆炳滔是团队的攻击手,他操控的无人机从一开始飞得摇摇晃晃、经常撞上球门,到可以在2秒内完成起飞到空心进门,表现出色。穆炳滔说:“最初想学无人机时只觉得它很酷,随意操控就可以完成规定动作。接触后才发现,让无人机飞进球门看似简单,但上、下、左、右、旋转、校准等按键必须配合到位,操控者还要有较强的空间感,不然总会和球门擦肩而过。”
陈浩博(右)与教练探讨问题。
陈浩博则是团队里的“多面手”,不仅心理素质好、擅长操纵无人机悬停阻挡对手,还会修理无人机。无人机在比赛中发生碰撞是常事,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修理好,就会被判负。
12岁的王梓伊在团队中年龄最小也最辛苦。学期中,每周三、六、日的17时到20时是团队固定的训练时间,尽管往返路程需要3个多小时,王梓伊从未缺席。“这是一个需要团队配合的项目,我们少了谁都不行。”她坚定地说。
如今,无人机足球项目成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希望未来能到全运会赛场上展现顺义少年的风采!”陈浩博说。
来源:北京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