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全球数字化加速发展,推动AI技术和数字安全的融合发展成为助力数字化建设、提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此,邬贺铨提出四点思考。
01
深化行业大模型的协作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邬贺铨表示,基础大模型虽然展现出强大的通用能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但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却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场景泛化性有限的“最后一公里”挑战。破解之道在于,深化协作需要大模型技术提供方与金融、医疗、制造、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的龙头企业、专业机构紧密协作深度理解行业知识图谱与核心痛点,共同构建高质量的专业语料库,为模型注入行业的灵魂。
同时必须着力降低应用门槛,探索行业大模型之服务等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和工具链,让广大中小企业也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获取定制化的AI能力,真正释放行业大模型驱动产业升级的普惠价值。
02
加速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架构演进
提升效率与可及性
他指出,大模型对算力的高需求深刻改变了云计算的生态。未来的方向在于模块化和简单化,将庞大的单体模型拆解为灵活的功能组件,通过组合构建模型的AI平台,让企业能按需选配,灵活部署,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应用门槛。
同时必须持续聚焦于模型效率的优化,大力投入模型压缩、高效训练和推理加速等技术,在保持强大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与能耗成本。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及推动AI上边缘端、移动端普及的关键。
03
创新升级数字安全防护体系
构建AI驱动的主动免疫
邬贺铨认为,网络安全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但是现在要转型,主动应对。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威胁态势,传统被动碎片化的安全防护已力不从心,急需根本性变革。安全能力必须加速向云端迁移和孵化转型,安全之服务要实现弹性扩展与按需交付,让安全之服务成为保障数字世界的坚实屏障。数字安全企业应该着力构建覆盖预测、防御、检测、响应、恢复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安全运营框架,整合流程、人员与技术,形成闭环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AI尤其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赋能威胁异常检测与自动化响应,推动安全防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主动免疫模式创新。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保障AI系统自身的安全,加强对模型鲁棒性、可解释性的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验证机制,并积极构建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确保创新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04
深化国际合作
共建开放、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
邬贺铨表示,数字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单打独斗无法应对。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协作,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数据跨境规则、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关键技术、学思防护标准等领域深入对话,寻求共识,共同应对。针对利用AI进行深度伪造网络犯罪等新型安全威胁,建立有效的互信与合作机制。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平衡灵活思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技术人才与数据的健康流动,共同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