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工业机器人行业经历两年调整后,埃斯顿在2025年迎来关键转折点,2024年该公司遭遇上市以来最大亏损,亏损高达8.1亿元,主要受德国克鲁斯等公司商誉减值超3.4亿元及价格战导致毛利率骤降拖累。随着行业去库存周期结束,埃斯顿抓住市场回暖机遇,一季度出货量实现近20%增长,市占率首超外资品牌登顶国内市场。
2024年巨亏8.1亿,埃斯顿创上市十年最差业绩
过去两年,工业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赛道呈现低迷状态,处于去库存和行业淘汰赛的关键阶段,从而导致赛道上的企业经营面对挑战。诸如新时达、新松机器人、埃斯顿等工业机器人呈现亏损局面。
其中,埃斯顿去年不仅营收低迷不振,更是由盈转亏,遭遇严峻挑战。2024年全年营收为40亿元,同比下降13.83%,亏损则高达8.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1.35亿元,创上市以来最大亏损纪录。
2024年大额亏损来自并购的德国克鲁斯、英国翠欧等公司计提商誉减值超3.4亿元拖累。与此同时,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行业内卷和产品价格下滑,产品结构变化导致的整体毛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毛利率有所下滑。
2025上半年扭亏为盈 埃斯顿首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冠军
随着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在经过近两年的库存消化期后,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阶段性回暖。
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约7.7万台,同比增长11.6%。由于工业机器人市场呈双位数增长,埃斯顿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也迎来业绩拐点。
2025年上半年,埃斯顿预计净利润0万元至1,500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7,341.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这一转变主要受益于市场需求回暖及国产替代加速。
埃斯顿是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品牌,2025年第一季度,埃斯顿机器人实现近20%的同比增长,占比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10.3%,成为首个登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与此同时,内资工业机器人厂商市场份额为51.4%,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着有利位置。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今年一季度,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埃斯顿下游行业整体需求相对旺盛,其中,汽车、电子、锂电等行业均呈现高速增长。基于机器换人、国产替代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及下游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提升,埃斯顿认为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海外扩张拖累扣非净利,核心盈利能力仍显薄弱
整体来说,国产替代大势所趋,给国产机器人龙头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只是,当今工业机器人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竞争激烈,价格战层出不穷。
对此,埃斯顿声称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在高门槛、高技术壁垒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解决方案产品,面向新兴行业需求及高壁垒行业应用的机器人产品,聚焦高端应用场景,提升产品竞争力。
针对海外市场,埃斯顿积极布局全球化业务,继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及出海业务。主要拓展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关注新能源汽车、锂电设备商等国内头部客户的出海机会,期望海外市场成为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不过,由于组建海外团队、新市场拓展、品牌及产品宣传展览等费用增加较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仍为亏损。
最后
生成式AI时代,在AI大模型、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下,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尤其以AI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化是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趋势,通过工业机器人与AI大模型、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自主决策方向发展。
整体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驱动工业机器人部署规模日益扩大。由此,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且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同时,国产替代大势所趋,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加速期,市场呈现出高端突破+定制服务格局,客户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产品供应的自主可控及定制化需求。
为此,昔日主要是外资厂商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的局面得以改变,到如今国内头部厂商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超过了外资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仍然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赛道。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致力于深度解读人工智能、AI大模型、物联网、云服务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