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辽宁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集群专班工作会议暨辽宁省机器人领域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对接会在沈阳召开。会议披露,2025年上半年全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达308.5亿元,同比增长7%,并发布《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构建“双核牵引、多地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算力规模超5000PFLOPS,攻克百项关键技术。
政策引领:双核驱动,构建创新高地
根据《实施方案》,辽宁将以沈阳、大连为“双核”,辐射带动全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沈阳将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大连则聚焦智能计算生态,面向化工、海洋等领域定制垂直大模型。全省计划培育300家以上规模企业、5家行业龙头企业和8个产业集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技术突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与沈阳透平机械、大连瀚海智造等企业签署5项合作协议,涵盖压缩机智能焊接、水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群主任刘连庆指出,辽宁正推动“实验室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加速成果转化。
英国利物浦大学杨辰光教授、吉林大学任雷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在会上分享了机器人控制、仿生拉压体技术等前沿方向的研究成果。沈阳市工信局同步发布国家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应用场景需求清单,为技术落地提供实践平台。
生态优化:算力、数据、人才三箭齐发
为夯实发展基础,辽宁计划构建“1-5-20ms”低时延算力网络,部署通算、智算、超算多元算力,并打造全栈国产化软硬件平台。数据方面,将建设行业数据集、可信数据空间,依托大连数据交易机构推动数据流通。人才领域,辽宁省人社厅推出专项措施,保障产业用工需求,计划“十五五”期间开发10万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3000人/年,并实施高层次人才“直评直聘”政策。
挑战与展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隋青强调,当前辽宁机器人产业仍需突破创新能力、应用场景等瓶颈。下一步将强化创新生态,支持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群扩容升级,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并优化金融资本服务,推动“智改数转网联”赋能传统产业。
随着《实施方案》的落地,辽宁正加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业内预计,到2027年,辽宁将涌现一批垂直大模型、标杆应用场景及融合示范案例,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智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