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中央企业已在16个重点行业布局8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能源、交通、制造等关键领域。这一数据标志着国资央企正以场景驱动、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为核心,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新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强调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结合,支持大模型在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国务院国资委于今年2月召开“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要求央企立足国家战略,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政策支持下,央企纷纷制定专项规划。中国移动明确将人工智能投资力度提升至高于上半年的水平,中国联通计划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550亿元,重点布局智算网络与数智业务。国资委还联合多部门出台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数据等方面倾斜资源,例如设立人工智能专项资金,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为央企创新提供保障。
央企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国家能源集团建成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中国移动“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3.0相继投用,中国联通推出“元景”多模态大模型及开放平台“元景万悟”。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更推动行业变革。
在能源领域,国家电网通过部署近4万台无人机配合AI缺陷识别技术,实现131万公里输电线路的智能巡检,年减少人工登塔40%,效率提升2倍;在交通领域,宁波舟山港引入AI智能堆场管控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加速模型训练,将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提升30%。央企正以“根技术”攻关为基础,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AI技术体系。
央企与地方国资国企形成“央地协同”模式,共同挖掘高价值场景。深圳国资国企首创“滚动式发布”机制,分两批推出100个优质场景,如“千家万户水管家智能体”,并链接产业投资与基金资源,培育创新生态。浙江国资委发布首批26个“人工智能+”场景清单,涵盖交通、制造、服务等领域,吸引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合作。
广州则聚焦“20+8”产业集群,开放60个市属国企场景,推动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升级。深业集团与20余家科技企业合作,在建筑工地测试智慧测量、自动抹灰等17款机器人;省海港集团与科技企业共建港口智能管控系统,实现集装箱码头作业的智能化升级。这些场景不仅为科技企业提供“试验田”,更反向推动央企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指出,央企需进一步建设开放生态,面向中小企业、高校分享AI能力,降低全社会创新门槛。中国移动已推出80余个行业大模型、30余个智能体,服务超2万家客户;中国电信天翼云收入达573亿元,智算数据中心收入同比增长7.4%。
在安全治理方面,央企正参与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应急响应体系,并推动国际标准建设。例如,国家电网建立AI巡检数据安全规范,中国移动完善大模型测评体系,确保技术可控。同时,央企通过资本运作加速产业整合,如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支持关键环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