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传播中心主办,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的第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发布了征文通知。记者注意到,这一届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新增了AI作品赛道,在征集要求中说明AI科幻作品赛道鼓励参赛者通过AIGC技术进行科幻文学创作,主题自拟,提交作品时需附所使用的AIGC使用报告,用于佐证作品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的创作。
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宣布为AI作品设立独立赛道,绝非一次简单的规则修订,而是数字时代创作者与智能工具间关系的一次深刻校准。当沈阳教授以《机忆之地》这样一部AI参与创作的作品叩开传统文学奖项的大门,那扇尘封的门扉被推开,光芒照亮的不只是AI的潜能,更映照出人类创作者在智能洪流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内核。
大赛增设AI赛道,本质上是向数字时代创作现实的一次郑重致意。它清醒地认识到:AI已非科幻小说中遥远未来的幻影,而是创作者案头触手可及的工具。呼应现实科技议题、探索人机协作模式、回应创作本质争议,恰是对这一现实的全方位拥抱。大赛规则要求参赛者提交详尽的“AIGC使用报告”,要求揭示提示词设计、修改轨迹与人工干预程度,这并非技术崇拜的证明,而恰恰是对人类主体性地位的强调,促使创作者在数字迷雾中保持清醒:工具必须透明,创造者不可隐匿。
评审标准的设定,则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试图解开“何为AI时代真正创作”的哲学之锁。在评判维度中,“人类参与的独创性”被赋予最高权重,其核心在于探寻人类“不可替代的贡献”。当AI轻易生成异星景观或非人叙事时,人类创作者的价值正体现在那独一无二的“提示词工程”里:那是思想的种子,是审美取向的凝结,是引导机器表达人性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舵盘。这种评判体系隐含着一个宣言:真正的创作之冠,只属于能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驾驭的灵魂。
我们需要警惕对AI参赛的两种极端误读:既非洪水猛兽般的技术威胁论,亦非廉价的“技术万能”颂歌。大赛的深意在于揭示一条“进化而非替代”的创作路径。AI以其磅礴的数据处理与模式生成能力,为创作者开启了挣脱思维定式的闸门。大赛期待AI生成“突破传统想象的场景”,其前提正是人类创作者以自身独特视角对机器产出的筛选、修正与升华。如同历史上每一次工具革新——从雕版印刷到数字排版,AI终将融入人类表达的长河,但河流的方向与深度,仍由人类心智的罗盘指引。
大赛设立AI赛道,并非为冰冷的算法加冕,而是为人类智慧在数字疆域的延伸开辟新径。当创作者在提示词中注入思想的火花,在AI文本的裂隙中填补情感的深度,在机器生成的框架上构建人文的穹顶:这一刻,创作才闪耀出其最本真的光辉。在可预见的未来,那些真正撼动心灵的作品,其署名处或许仍将铭刻人类的名字。因为驾驭工具、赋予意义、传达情感的创造力,终究是人类精神宇宙中最不可复制的星辰。
AI生成作品允许参加大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是对智能工具利用的接纳与肯定。因为,不是所有“智能作品”都没“人工创造”。其也警示我们:AI应该是人们手中的工具,而不是“让人类成为AI的工具”!是人类使用AI,不是AI使用人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