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 郭佳丽)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正在北京首钢园举行,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不仅是各类服务贸易的“竞技场”,更是观察中国智能消费未来图景的“瞭望台”。从文旅专题展的AI语音绘本到健康卫生服务展的养老机器人,从教育服务展的护眼AI陪伴机到智能穿戴等智能终端,服贸会正通过技术渗透、场景创新与生态重构,勾勒出一幅“技术+情感+服务”深度融合的智能消费新蓝图。
2025年服贸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记者探访:智能产品融入生活日常
在文旅专题展的“AI语音绘本”展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当小朋友对着话筒说出“森林里住着会发光的小兔子”,大屏幕上立刻浮现出奇幻的森林场景:发光的小兔子蹦跳着穿过荧光蘑菇组成的小径,远处的彩虹瀑布流淌着七彩光芒。广安渲光综合管理部经理潘冬雪介绍,这款设备以“一句话唤醒想象”为核心,通过语音识别与生成式AI技术,将孩子的语言转化为可打印的实体绘本或明信片。“我们希望AI成为孩子的创意伙伴,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她透露,未来设备将入驻景区和商场,以“体验消费”模式实现产业化,让家长无需购买昂贵设备即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这一创新背后,是大模型技术的深度支撑。而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消费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从可以实时翻译的智能耳机,到可以语音交互的智能眼镜,这些智能产品,向着普惠化重塑百姓的生活。
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一款名叫“大头阿亮”的养老机器人引起记者注意。展区工作人员吴国龙现场演示了该款机器人的多项功能。从跌倒报警到自主寻人,从健康数据管理到语音交互陪伴,全方位展现了科技如何为养老生活赋能。
养老机器人参展(央广网记者 郭佳丽 摄)
“根据应用场景,我们的机器人主要分为机构版和居家版两类。”吴国龙介绍,目前机构版机器人在养老机构、护理院应用都得到很好的反馈。定点查房、呼叫报警、异常联动、远程巡视、临时巡检、专属问答等功能都非常具有实用价值。谈及产品价格与未来规划,吴国龙坦言,目前居家版机器人零售价偏高,一台价格将近2万元。“未来销量上来后,价格会降至1万元以下,相当于一部中高端智能手机的价格。”他表示,未来公司将通过App生态盈利,计划与地方家政公司、医院、社区食堂等合作,在App内上线陪诊、家庭医生、康复训练等服务,让更多老人用得起、用得好,让科技真正成为晚年生活的“守护者”。
记者体验“护眼AI陪伴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教育服务专题展的“护眼AI陪伴机”前,不少家长正围着工作人员咨询。“这款产品融合人工智能与远像光屏技术,首创‘心理健康+护眼学习’双融合模式,专门针对儿童成长需求设计。”展区工作人员薛莲指着设备主界面介绍,左侧区域有三种不同形象的AI伙伴,侧重不同陪伴场景,且均嵌入了业内领先的心理大模型,具备共情与支持能力。“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AI伙伴会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通过引导式对话帮孩子疏导情绪;同时,设备能实时监测孩子的使用时长与用眼状态,提醒合理休息。”
值得关注的是,产品还建立了严格的内容管控机制。“我们会主动过滤脏话、负面引导等不良信息。若孩子在对话中使用不文明用语,AI会及时纠正并正向引导,确保交互环境健康安全。”薛莲说,这款设备的核心目标是为孩子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智能成长空间”,既守护视力健康,也关注心理健康。
市场繁荣:智能消费规模持续扩容
记者了解到,中国智能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消费级智能设备市场规模达4853亿元,2017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20.3%,预计2025年增至5496亿元。科技及耐用消费品市场全年营业额预计22.406亿元,智能手机、穿戴设备贡献主要增量。
从参与“国补”的智能产品,到消费者彻夜蹲守的“新品首发”,消费级智能设备早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而本次服贸会,展现了一个由新产品、新突破描绘的智能消费新未来。穿梭于服贸会九大专题展,记者看到智能宠物、智能眼镜、智能全景相机、陪伴机器人、智能骑行设备等消费级智能产品“各显神通”,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从研发到产业化落地,我们的产品经历了数次迭代,目前已经量产,销量还不错。”一款智能宠物产品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智能宠物”参展(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智能消费链接着的是我们越来越先进、便利、智能化的生活。在服贸会现场,我看到了越来越多面向未来的消费级智能产品,相信这些产品会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参观服贸会的杨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对智能产品十分感兴趣,也非常乐于购买新产品、体验新科技。“在服贸会上看到的智能产品再一次开拓了我的视野,可能会考虑购买几款。”
未来展望:聚焦三大场景,破解发展难题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进行部署,明确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AI功能将与消费品广泛融合,大模型将通过和消费品结合的方式实现广泛的普及。“AI功能将呈现多模态的趋势,从文字向语音、图片、视频融合输出的方式迈进,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将逐步丰富。”
2025年服贸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盘和林认为,消费品和AI结合后,带AI的消费品功能将更加丰富,从而让智能化成为消费品的重要卖点。智能化最终能够促进我国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提高我国消费品的产品附加值,从而给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体验。另外,智能化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消费市场需求爆发,加速了产品迭代。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认为,随着大模型、智能终端和绿色技术的持续突破,智能消费将聚焦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生活服务三个重点场景。对消费者而言,智能消费将带来更高效的决策支持、更沉浸的体验互动和更温暖的情感连接,最终为构建高效、柔性、包容的内需体系提供核心动能。
不过,智能消费在释放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与算法伦理等现实难题。王鹏举例说,高技能群体能轻松驾驭各类智能设备,享受便捷服务,但部分老年用户可能因不熟悉语音交互、操作界面复杂等问题,被排除在智能服务之外。此外,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用户数据安全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对此,王鹏建议,需从三方面发力破解难题。一是推进适老化设计,简化智能设备操作界面,开发“老年模式”“长辈版”App,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二是加强数字素养培训,通过社区开设AI课程、志愿者上门指导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三是推动算法透明化,建立用户可控的推荐参数机制,完善数据安全法规,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智能消费在追求技术效率的同时,兼顾消费公平,真正实现“科技向善,普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