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普勒机器人宣布,正式完成旗下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的全新步态升级,并发布国内首例“混合架构抗扰动”步态实录视频。视频中,K2“大黄蜂”稳步通过砖石、塑胶、草地等多种复杂地形,遭遇外部推搡等干扰时依然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展现出强大的平衡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浦东机器人产业已积累数十年,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基地。目前,浦东机器人企业超过100家。随着浦东具身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未来机器人将会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开普勒K2“大黄蜂”升级
实现类似人类直膝步态
据悉,K2“大黄蜂”采用的是混动架构,即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结构路线,从而实现了类似人类的直膝步态。
这种技术路线被业界公认为是极具挑战的方案,它既需要复杂的运动学建模,又要求极高精度的力矩控制。但其优势同样显著,机器人的步态会更加自然,能效利用率更高,而且更便于任务执行,环境适应性更强。该方案的优势,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其他公司的产品中同样得到了验证。
据开普勒机器人方面介绍,行星滚柱丝杠是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精密传动部件,通过“行星传动+螺纹啮合”的复合原理实现高负载与高精度传动,其能量转化效率达81.3%,而且摩擦系数低、定位精度高,螺纹滚柱设计的承载能力远超滚珠丝杠,运行平稳、耐久性好。
同时,开普勒K2“大黄蜂”还发布了VLA+实训展示视频,可以通过分层模型VLA+实现语义识别听懂自然语言指令,完成多种任务。行动能力+认知能力的升级,将为K2“大黄蜂”在工业应用、服务场景及更多真实世界任务中的落地奠定基础。
从仿真到现实(Sim-to-Real)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品走向产品的加速器。业界认为,开普勒K2“大黄蜂”的全新步态升级成果不仅验证了混动架构在仿人机器人步态控制中的先进性,也拓展了其应用空间,适用的商业场景如科研教育、展厅讲解、数采训练等,工业场景如物流搬运、智能智造、特种场景等。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将不仅是硬件与算法的竞争,更是生态与应用场景的较量。谁能率先突破成本与场景瓶颈,谁就能在这场全球竞速中占据先机。开普勒K2“大黄蜂”的技术升级、多场景应用叠加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续航能力、30kg的负载能力、80%以上的硬件自研率、更高的性价比,筑起持续加高的竞争壁垒。
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开普勒K2“大黄蜂”是全球首款商业可售的采用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混动架构的人形机器人,将凭借综合性的商业化优势落地各种应用场景,变革生产方式。
展示“人机共生”发展图景
浦东具身智能企业组团亮相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来自浦东的具身智能企业组团亮相,不少企业纷纷将真实场景搬上展台,集中展示“人机共生”的前沿科技发展图景,大秀“浦东智造”的技术含量。
蚂蚁集团旗下具身智能公司灵波科技的R1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厨师”大展厨艺,它具有多模态识别能力,能自动识别操作台上的各类食材和厨具,精准定位食材工具,从取菜、炒菜到清洁,全流程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
傅利叶即将上市的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3格外引人注目。它一改传统机器人的金属质感,采用莫兰迪暖调配色,尽显温暖与亲切,可应用于短期社交陪伴、未来辅助陪护等场景,实现情感陪伴、互动玩伴、行动辅助、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等辅助功能。此外,傅利叶还带来了ArmMotus 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适用于神经或肌骨损伤等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用户,能模拟治疗师的手法提供辅助和引导,实现三维空间内的上肢运动控制及日常生活活动等能力训练。
卓益得机器人的“行者三号”双足人形机器人支持语音交互,能精准识别顾客需求,实现多语言、方言沟通;通过视觉定位,用灵巧手稳定取杯装饮、递到顾客面前,实现服务闭环。仿真表情机器人“睿娜”则是一款以1:1比例真实还原人脸的尖端表情机器人,其皮肤和面部细节达到了高度写实的水平,加上智能语音与眼神追踪功能,具备高度写实的皮肤和丰富的表情模拟能力。
此外,开普勒、智元机器人等都携旗下明星产品亮相,这些机器人各显神通,与观众积极互动。开普勒K2大黄蜂已在多家头部企业场景中进行测试,涵盖物料搬运、样品处理、巡逻巡检等场景,加速工业落地,成为可靠的“劳模”伙伴;智元机器人致力于以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打造世界级领先的通用具身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