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奇茹
本月,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两大盛会在北京接连举办,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踢足球、跳高跳远、跳街舞……作为机器人阵营里最夺目的身影,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展示着各自在运动方面的极限能力。而在赛场外,它们也正面临从“能跑能跳能表演”到“能理解会推理会干活”的量产落地“闯关赛”。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机器人搬运物料。本报记者蔡代征摄
从赛场炫技到上岗干活
“这机器人不光会说话,还能端咖啡、拿饮料,真的挺方便!”最近几天,在北京中关村大融城的户外广场,一间由机器人运营的“便利店”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消费者在平板电脑上下单后,机器人会挪动到相应货架前将指定饮料或咖啡取出,递给消费者。
这个被称为“银河太空舱”的炫酷零售店,在全球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全自主服务。银河通用副总裁闻爱荣透露,银河太空舱正在与前门步行街、王府井步行街、西湖等热门商圈及IP沟通合作,可应用于多种典型场景。
加快落地步伐的不只是银河通用。“8月份,我们想做到200台的交付能力。”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松延动力CFO韩深任说。8月11日,智元机器人宣布达成一笔数千万元合作,近百台远征A2-W柔性智造机器人将进入富临精工汽车零部件工厂,这也是国内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首次实现百台级商业部署。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说,去年人形机器人还以技术原型展示为主,今年已有多家企业实现小批量交付,市场需求正从概念验证转向实际采购。
“人形”未必是终极形态
唱跳、走秀、弹琴、表演后空翻,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全方位PK的人形机器人成为绝对主角。然而在未来世界,陪伴人类、与人类并肩工作的机器人,却未必是人形机器人“一枝独秀”。
“未来通用智能时代到来时,机器人形态可能多达上百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以宇树为例,并不坚持一定要做人形,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上半身是模仿人类形态制作,更便于数据采集与AI训练,尤其是跳舞、格斗等全身动作,如果做成别的形态就无法做到。
银河通用创始人、CTO王鹤表示,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并未采用完全人形,而是轮式底盘加双臂双手的形态。“轮式底盘,主打高续航、工业级安全性以及可实现大规模、高可靠交付的能力。”
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张延柏表示,随着具身智能产业迅速发展和深化,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定义不断扩展。比如家政场景中,轮式驱动会比双足移动更快更稳;工业场景中,更好用的机器人反而更不像“人”,有时一只机械臂、一只灵巧手、一颗摄像头,就能满足构建生产体系的硬件基础。
核心瓶颈制约待突破
虽然一批头部企业接连获得规模化订单,人形机器人进入大众生活的脚步却仍是“小碎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订单中采购主体以教育科研机构为主,占比超七成。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中小项目占比60%,千万元级以上订单仅占6%。
睿尔曼公司创始人、CEO郑随兵分析,机器人批量化走入人类生活长期面临三大核心瓶颈:操作能力、泛化能力、成本控制。同时,早期解决方案动辄数月的部署周期、场景适应性差,加上高昂的成本,都严重阻碍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认为,有限的数据和模拟仿真难以满足机器人无限场景应用的需求,成为发展通用机器人需克服的重要难题。
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还未完全成熟,行业需要进一步优化模型架构。
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人生活的速度会如何?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预测,“3年内,家用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对话、遛狗、取快递等简单交互陪伴功能;5到10年后,能够承担家务、做饭、搀扶老人等复杂任务的通用机器人才会真正落地。”
下一篇:马斯克,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