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密集的地下管网,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段管道的渗漏、一个井盖的位移,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过去,这些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反复现场排查,而现在,在位于西安经开区的陕西宝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岳科技”)智慧市政平台上,隐患位置、责任单位、处置进度实时可见,原本需要10个班组分头处理的故障,现在一队人马一次出动就能解决。
“我们不做炫酷的PPT,只做每天有人真正在用的系统。”9月9日,宝岳科技总经理辛虎指着大屏幕上动态显示的数据说道。
记者了解到,这位1993年进入测绘行业、2008年毅然创业的“老测绘人”,带领团队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与物联网、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让沉默的测绘数据“开口说话”,为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赋能。
转型:
从“交图纸”到“交成果”
宝岳科技的故事始于2008年。为资源规划部门提供从土地征收到房产办证的全周期地理信息服务,是公司起家的根基。
辛虎最初从事的是传统测绘工作。采访中,辛虎坦言:“传统测绘业务随着城市大建设节奏放缓而萎缩。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数据产生新价值。”
2016年,宝岳科技团队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过去,测绘单位只提供‘原材料’,这就好比把面粉交给客户,蒸馒头还是包包子,由客户自己决定。现在,我们直接提供‘成品’,你要馒头我给馒头,要包子我给包子。”辛虎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公司转型本质——从数据提供商升级为解决方案服务商。
2016年前后,宝岳科技开始探索数据的二次利用,将多年积累的地理信息数据与城市管理需求相结合,开发出智慧市政、智慧应急等一系列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宝岳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数据生产、平台开发、硬件研发”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公司自主研发的三大中台——时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物联网中台,构成了智慧应用的基础,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市政管理平台、智慧应急管理平台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省内外10余个重点项目。
突破:
一张图打通城市“经脉”
在宝岳科技的演示大厅,记者看到了令人惊叹的“一张图”系统。
产品负责人程磊熟练地在大屏幕上展示着城市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随着鼠标滑动,排水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清晰可见,甚至连管道直径、埋深数据和权属单位都一目了然。
不难看出,这不是简单的地理信息展示,而是一个融合了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市政管理平台。
“这套系统的强大之处,不在于技术、演示多么炫酷,而在于真正打通了部门之间的壁垒。”程磊一边介绍,一边演示案件处置流程——网格员发现路面破损,拍照上传后,系统自动定位,任务即刻派发至养护单位,处置完成后,财务直接在线支付,全过程留痕、透明、高效。
记者了解到,上述系统的创新亮点在于基于空间位置整合业务流。以往绿化、环卫、亮化、市政等十几个领域的案件需要不同队伍分头处理,现在通过统一平台调度,效率提升明显。辛虎介绍道:“政府部门不用增派人手,却能管得更细,企业也因为成本降低而乐意付费,形成了多赢局面。”
深耕:
让安全监管“无事不扰 无处不在”
记者注意到,在智慧应急领域,宝岳科技打造的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平台接入企业数量已达1000余家,通过量化评分体系自动评估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我们的理念是‘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辛虎告诉记者,系统创新性地将安委办、行业部门和街办等全部串联起来。企业每日自查、政府部门检查、专家抽查等数据全部接入系统,形成动态风险画像,评分较低的企业会被重点监管。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我们的系统让各部门安全职责更好落地。”辛虎表示,目前,该平台已在高新区运行了一年半,排除多起安全隐患,成为城市安全管理的“智能大脑”。
活力:
让技术真正“用起来”
“我们按年收取服务费,不要政府部门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化建设,而是细水长流提供持续服务。”辛虎告诉记者。
在辛虎看来,这种模式降低了使用门槛,也保证了系统的活力。“很多信息化项目为什么失败?大都因为建设时轰轰烈烈,运营时没有经费,最后成了摆设。”辛虎说,“我们追求的是每天都有用户在真正使用。”
经过多年发展,宝岳科技已从一家小型测绘公司成长为拥有100名员工、业务覆盖多个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在西安本地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扩展到咸阳、兰州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宝岳科技这样的企业,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增强产业体系韧性的重要力量!
宝岳科技的转型之路,是地理信息产业从传统测绘向智慧服务升级的一个缩影。数据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覆盖于每一个井盖、每一条管线、每一项具体事件的处置之中,让城市治理真正实现“一图感知、一网统管”。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康乔娜